首页  >>   院感管理

咽痒、自觉喉间有痰、夜晚干咳,这些秋季多发症应该如何破?

来源:罗大论频道     作者:转发    编辑:新余市人民医院     时间:2023-09-26 08:22:38     浏览:60

冬伤于寒,夏伤于暑,四季更迭,病症也会随着呈现出不同的变化。


今年入秋以后,咽喉不适的人群越发的多,走在商场里、医院中、接孩子的路上,总能听到此起彼伏“咔嗓子的声音”,像咳又不是咳的那种,就好像大家“喉咙里”都多了几根“毛毛”,我们要用咳嗽引动的气息把它赶出去一样。


这不是偶然,也不是个例。正气不足、余邪羁留咽喉,或气郁,或痰凝,或阴虚有热都会引起迁延不愈的咽喉不适,像有痰又咔不出;说它没有痰,但却实实在在的不舒服,今天我们就来给身体加把劲,一口气赶走赖在咽喉处的“捣蛋鬼”。


图片

正气不足、余邪未清


还未到国庆假期,已然迎来的又一轮的“外感”病证,有人咽痛、有人鼻塞、有人浑身无力,咳的胸腔都痛、孩子高烧40度,难以退热……家人着急,自己难受,熬过了最不舒服的一周之后,带着囔囔鼻、哑哑嗓、咳咳声,准备爬起来再与“生活”大战时,却觉得身上哪哪都有些不舒服,其实,这就是当下很多人们外感病症之后的现状——正气不足、余邪难清。




都说“智壮英雄胆,艺高人胆大”,对于愈病祛邪也是如此。身体强壮、正气充足时自带一种“能量场”,不仅病邪难以侵袭,祛邪外出也相对容易,三两付祛风解表的汤药下去,病就好了,而正气不足的人们就很难,它像一个怪圈,本就身体弱,还更容易生病,病了还不容易好利索,各种方法都用上,刚舒服几天,下一轮又接上了。


对于此类“正气不足”之人,罗博士就常说一定要“扶正气、补肺气”,可以多喝山药水、山药糊糊,当下秋脏当令,秋寒乍起,山药可以补肺气,散寒邪,特别适合当下的气候状态,或者偶感寒邪刚刚出现咳嗽的时候,亦或病症收尾,要好又没好,还有些鼻塞、咽喉不适且不黄痰者。


除此之外,罗博士还介绍过一个滴鼻方也很适合于扶正散邪。


滴鼻方(点击前方蓝色字体可直接跳转至相应文章):


辛夷三克,白芷三克,独活三克,荆芥三克,金银花六克,连翘六克,蒲公英六克,地丁六克,桔梗六克,每天一副。


古时中医有鼻烟壶、取嚏法,这都是肺气宣发之力不足时,帮助身体祛邪外出的技巧,几个喷嚏打出来,那将入未入的病邪就已然被赶出体外,其实,很多时候要比受寒后,买药,喝药,等到药达病所时,来得要快。


罗博士推荐的这个滴鼻方也是如此,《灵枢集注》言:“颃颡在会厌之上,上腭与鼻相通之窍是也。”“颃颡,咽颡也”,当新冠之后或风寒外感病症将愈未愈时,余留一些鼻塞、咳嗽、喉咙不适,或兼具头痛时,均可选择罗博士推荐这个滴鼻的方法,辛夷、白芷、荆芥、独活宣肺开窍,辛温散邪;金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、地丁清热解毒、打扫战场,桔梗载药上行,直达病所,诸药相合,祛邪扫尾,缩短病程。



梅核气



咽喉处总觉有异物感,喝水也润不下、咔又咔不出,累的眼泪都出来了,而嗓子处的“异物”还在那里,这就是“梅核气”。



此病早期称之为“喉吤”,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有:“心脉……太甚为喉吤”,这里的“吤”,就是简体字中的“心生芥蒂”之意,《素问·咳论》“心咳则心痛,喉中吤吤如梗状,甚至喉肿喉痹。”


很多人半开玩笑时说:“新冠这病很狡猾,会专挑人薄弱处攻击,越是肺气不足的人越容易咳嗽,越是上了岁数的越容易胸闷、睡眠差……”我不知道现代医学如何解释这种现象,但在中医理论中,早有详述,就是“同病异治”。


“西北之气,散而寒之,东南之气,收而温之,所谓同病异治也”,气候不同,体质不同,年岁不同,纵使遇上同一邪气,也会呈现不一样的症状表现。


半夏厚朴汤组成:


法半夏12克、厚朴9克、茯苓12克、生姜9克、苏叶6克。


很多人素来心思细腻,见花落泪,对月伤怀,日常生活中遇到些小事都会气得辗转反侧,胸胁胀闷,若再赶上个强劲的“疫疠毒邪”,七情郁结,痰凝气滞,病邪羁留于咽喉部,似绵如絮,咯之不出,吐之不去,就好像车轮深陷泥泞,纵使发动机全开,也很难凭自身力量解脱,这时就需要寻求些外力,推那么一把,才能够“行气解郁,降逆化痰”。


半夏厚朴汤就是这个“外力”,此方又名厚朴汤、四七汤和大七气汤,出自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之中,为“妇人咽中如有炙脔”而设。


张仲景认为妇人杂病之因多以结气、积冷与血虚为患,“梅核气”之因也在于此。故方中以厚朴下气除满,疏散郁结,以半夏化痰散结,解咽喉不适之感,苏叶芳香宣散,开肺气解表,顺气宽胸,与厚朴相合解气滞郁结;茯苓淡渗利湿,以除痰凝之患,生姜和胃之中又能降逆,这就是传颂至今的半夏厚朴汤。


此方不仅适合于外感之后,气机郁滞的咽喉不适,也适合于气郁体质之人的慢性咽炎、咽部神经官能症等问题。





一朵能降气的花


诸花皆升,旋复独降;诸子皆降,苍耳独升。


所以,治鼻渊、鼻鼽时我们经常能看到苍耳子,而治胃气上逆,逆冲咽喉时,我们就要用到旋覆花了。


有一种咽喉不适,晨起重,夜晚轻,能咔出痰,还会伴有烧心,总想上哕的感觉,现代医学也会称其为胃食管反流,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种咽喉不适。


旋覆代赭汤:


旋覆花9克、代赭石9克、法半夏9克、生姜10克、炙甘草6克、人参6克、大枣4枚掰开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《伤寒杂病论》

 

《辅行诀》五脏各有补泻方,心独有二,小补心汤论之:“血气虚少,心中动悸,时悲泣烦躁,汗自出,气噫,不欲食,脉时结者”投代赭石、旋覆花、竹叶、豉以养血安神,顺气降逆。若心神失养兼见咽中介介如塞者,加旋覆花至四两半。









寒论》言:“伤寒发汗,若吐,若下解后


此次新冠初起时,大多人都会出现明显的高热症状,38度左右都是常事,这时我们一般都会用“美林、布洛芬、或手边的非甾体抗炎药”以解肌退热,这就是中医常说的“伤寒发汗”


而汗出热退后,大家又做了什么呢?有没有接着吃一些苦寒的抗生素呢?或者含有大黄、杏仁之类清热解毒、苦寒泻下的成药呢?这时候很多人,看似外感症状已经被压制住了,这不就条文中的下一句“若吐,若下,解后”吗?




其实,想来也知道,这样一顿“过汗伤津,苦寒伤阳,泻下伤胃”的操作下来,脾胃自然受损,然后出现了一些胃胀闷不适,打嗝,恶心,不想吃饭的感觉,咽喉不适,咳嗽有痰等症,这就是“胃气虚弱,痰浊内阻”了,这时要怎么办呢?


降逆化痰,益气和胃。而既擅长“降逆”又擅长“化痰”之药,就要数“旋覆花”了,它能化胶结之痰,降逆冲之气,再配上一些重坠沉降的代赭石,镇肝护胃;再配以生姜、半夏温胃化痰;参、草、枣,益气生津,以复中虚气弱之本,这样逆气得降,津液得复,痰浊无以化生,羁留在咽喉处的“痰浊之感”自然也就化解了。


此方适合中阳不足,痰阻气逆之证,此类人群常有“贪食寒凉,过用抗生素、苦寒药物”的经历,经常是吃点“不易消化的食物”就会出现反胃、烧心、呕恶的感觉,舌淡,容易有口气,也容易津亏便秘。


火热灼津,阴虚火旺


咽喉不适有晨起日间重者,自然就会有傍晚,睡前加重的,此类咽喉不适更近似于咳嗽,总觉咽喉干痒,喝水后就能缓解,但一会又会加重,呛逆作咳,气急加重,这就是阴虚火旺之证。




喉为肺之门户,足少阴肾经入肺中,循喉咙,挟舌本,阴虚之人虚火伏于肾中,肺为肾之母,虚火灼肾,子盗母气,也就出现迁延难愈的咽痒、呛咳,入夜加重了。


养阴清肺汤组成:


生地黄6克、麦冬4克、生甘草2克、玄参5克、浙贝母3克、牡丹皮3克、薄荷2克、炒白芍3克。(此方现已有同名中成药养阴清肺丸,可在医师指导下选择。)


解决此类咳嗽当以滋阴清热为主,以蜜膏方为优,如果咳嗽气急严重时直接含上一大口蜂蜜要比喝水止咳要好的多,如果咽痒、咳嗽、有痰,可以用些带有清热化痰药物的蜜膏方,比如强力枇杷露之类的,此类成药较多;若咽痒、干咳、无痰,入夜加重,甚至咳醒,则需要养阴清肺汤以攻补兼施。


此类人群多为肺阴不足,入秋后常会有鼻干、咽干、皮肤干燥等不适问题,日常生活中可多准备些百合粥、麦冬水、石斛水、小吊梨汤、玉竹、黄精之物以润肺燥。


秋季过半,寒气渐长,希望大家都能照顾好自己,喝水咽不痛,晨起腰不疼,声如洪钟,走路带风,毕竟,健康的身体才是自己最大的底气。

×